“半路出道”的痕迹专家

热爱与敬畏“催化”他不断成长
时间:2020-07-13 09:41:28     来源:市公安局     访问次数:

他奔波于一个个凶案现场,肩挎勘查箱,手戴白手套、面戴口罩,或刷着不同颜色的粉末、或提着勘查灯蹲在地上细细寻找……在文学作品中,他是神探福尔摩斯,而在现实生活中,他是嘉兴市公安局港区分局刑事犯罪侦查中心的一名辅警,还是位痕迹专家。

在外人眼中,他拥有一身极为神奇的本领,但熟悉痕迹检验工作的人都知道,他干的是苦差事。在警察们看来,这是个“孤独得只能跟自己对话”的岗位,而施群峰在这个岗位协助民警一干就是17年,“没股老黄牛的蛮劲,坚持不了这么久。”提起施群峰,同事的大拇指总是竖得高高的。

一次实战历练

“菜鸟”身份转变

2003年6月,22岁财会专业毕业的施群峰,偶然得知公安招聘信息,怀着“匡扶正义、为民除害”的一腔热血报了名,“谁知考试的时候,卷子上的题目就是比对痕迹,因为专业不对口,当时两眼一抹黑……”回想起在考场中大冒冷汗的情景,施群峰不禁莞尔,“涉险过关后,我立刻意识到刑侦技术的专业性太强,如果不从零开始迎头赶上,刻苦钻研业务,比别人更努力,就干不了这工作。”

“小施,这次会战机会难得,你跟着代表民警去参加,算是对你的一次历练。”2003年9月的一天,施群峰刚到单位,就被领导告知,局里上下一致推选他去参加在嘉兴举办的全国“指纹破案会战”。

施群峰说:“那段时间挺苦的,刚开始,支队就随机下发几百个痕迹比对任务。用餐时间,门把上、镜子上、水杯上看过去都是痕迹。临睡闭上眼,满脑子也全是痕迹。现在看来,那几个月的磨炼,对我在痕迹检验成长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全国“指纹破案会战”,历经6个月,取得了很好的破案成果。在这过程中,施群峰第一次通过痕迹比对比中案件,第一次感受到破案成果带来的喜悦。正是此次“指纹破案会战”,让施群峰的“菜鸟”身份有了转变,也让他有了不同于从前的信仰,他开始潜心钻研痕迹比对工作。

2010年10月的一天晚上,平湖市某街道一租房内,女租客在浴室洗澡时发现被人偷窥,丈夫得知后,连忙冲出租房去抓对方,不料被对方用水果刀捅死。命案发生后,技术人员在现场提取了痕迹,但此痕迹录入系统筛查未果。于是,专案组决定进行大规模人工排查。

作为专案组一员,在之后几天里,施群峰几乎是在办公室度过的,就算回家,用他的话来说,上班时候老婆孩子还没醒,下班时候老婆孩子已入睡。施群峰整整花了半个月,终于在5000余枚样本中比中了嫌疑人。

痴迷痕迹检验

破获疑难命案

1992年10月8日,新疆五家渠市某家属区发生一起白日血案,退休干部赵某(化名)被人抢劫杀害于家中。受限于线索的缺少和当时有限的刑侦技术,犯罪嫌疑人始终没能明确。今年,公安部深入开展云剑2020命案积案攻坚行动,嘉兴市公安局港区分局刑事犯罪侦查中心辅警施群峰通过公安部协查平台,掌握该案件情况后,利用痕迹物证鉴定技术,在5月20日成功锁定案件嫌疑人。5月25日,新疆兵团警方以此将逍遥法外28年的犯罪嫌疑人孙某东抓获归案。

说起这次破案经历,施群峰坦言:“那天我把手头上局里的本职工作做完,就像平常那样上公安部的协查平台浏览,结果一眼就看到这起案件。”28年,物是人非,案件有价值的线索也只剩下一枚非常模糊的痕迹,施群峰很清楚要侦破这起积案难度非常大。但是,他决定试一试。5月20日,经过近10个小时的紧张工作,施群峰从模糊不清的一块久远痕迹里,比对若隐若现的细节,一遍一遍反复甄别、分析、编辑、判断、鉴定,终于从浩如烟海的数据库中打开了侦破这起尘封28年的命案的大门。

破案的关键在于找到嫌疑人,找到嫌疑人的关键在于发现能指认其身份的物证,而找到物证的关键,隐藏在纤毫之间的蛛丝马迹中,偏偏施群峰正是个极为细心的人。

就是出于这种对痕迹检验工作的热爱,施群峰的成长速度惊人。今年4月,施群峰代表嘉兴,与全省其他6名痕迹比对专家一起,被公安部选为“命案积案攻坚行动专家组”成员。在嘉兴市公安局港区分局,更有首个以个人姓名命名的警务人才工作室——“施群峰工作室”。

“施群峰人呢?”“他去市局协助办案了。”“他到省里去交流工作经验了。”这样的场景,在港区分局经常上演,如今的施群峰是彻彻底底的大忙人,但他始终不忘从“菜鸟”一路走来,一路努力的方法:在实践中汲取经验,在工作间隙思考总结工作方法,提炼技战术。

干一行,爱一行。施群峰觉得自己对痕迹检验事业源于一种敬畏——每一项刑事技术的进步,都是不断织就法网的经线和纬线,而能把自己的绵薄之力融入其中,无疑是一项高尚的事业。

(记者:肖梁  通讯员:孙羽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