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中断了45年的故事
曾经的孩童已经人到中年
如今,再回到改变他们命运的婺江畔
回忆往事
心中久久不能平静
45年前,金华古方砖瓦厂(今浙江省第五监狱)干部缪保中纵身一跃跳入婺江,救起戴巧玲和戴连根姐弟俩,而自己却耗尽气力沉入江底,留下年轻的妻子和一对年幼的儿女。
45年后,被救的姐弟俩和缪保中的女儿缪媖首度重逢,失联45年的恩情终被寻回。
45年前,戴巧玲10岁,戴连根7岁;缪媖6岁,弟弟缪斌3岁。
那是1976年8月1日下午5点左右,缪保中提着一篮衣服,牵着缪媖到婺江边洗衣服。突然,前方不远处的江面传来呼救声,“有人落水了!”
“当时,父亲把篮子一扔,把我往旁边一推,就跑过去跳到江里了。”缪媖回忆着,眼圈红了。也不知过了多久,有大人来带缪媖回家,告诉她父亲救了人,死了。
那刻,还是个孩童的缪媖并不知道,那句“死了”,意味着自己再也见不到父亲了。
缪媖说,父亲其实不会游泳。
“当时,弟弟先下的水,没一会就被困住了,我看他挣扎,就下水伸手去捞,也掉进去了。”戴巧玲跳入江中想救弟弟,没想到呛了水,慌乱中发出了呼救。
那天,缪保中跳入婺江,先把戴巧玲救了出来,又迅速返身跃入水中,可当他抓住戴连根托出水面时,不识水性又精疲力竭的缪保中自己却沉了下去,淹没在深水急流中。闻讯前来施救的人们几个小时后才在江中找到缪保中的遗体。
那年,他38岁。
1980年9月6日,浙江省人民政府授予缪保中同志“革命烈士”称号。
遗憾的是,自缪保中的追悼会后,缪媖一家和戴巧玲、戴连根一家失去了联系。
他们怎么样了?
同样的问号一直藏在两家人心里,想起时,心里带着隐隐的痛。
这些年,省第五监狱党委每年都去缪保中烈士家慰问。今年6月,在新建监狱历史陈列馆和重修监狱史期间,监狱党委再次走访缪保中家属,就缪保中烈士铜像的制作征求家属的意见。
“我妈妈年纪大了,这几年身体每况愈下。其实,我们一家人这么多年来一直有个心结,就是想再见见被救的姐弟,不知他们现在生活得怎样。”在走访中,缪媖对民警说。
了解到缪家这一心愿,监狱随即展开寻访,几经辗转,找到了姐弟俩。
“接到电话时,我们很激动。这么些年,找到缪叔叔的家人,也一直是我们的心愿。”戴巧玲说。
当年,姐弟俩少不更事,家里经济也很困难。被救3年后,父亲因病去世,患有精神疾病的母亲病情又加重。“妈妈生病后,我们把她送到在义乌的大姐家,我和弟弟基本上就依靠舅舅。那时的我们面临着生存的压力,每天为温饱操心,所以也没有能力去找缪叔叔的家人。”戴巧玲说。
“生活改善后,我和弟弟时不时念起救我们的缪叔叔,也打听过恩人一家,但发现他们已经搬了家。”
戴巧玲说,这件事搁在他们心里已经很多年了,失联这么多年,如果缪叔叔的家人有什么怨言和责备,他们都会接受。“我希望和缪叔叔的后人成为兄弟姐妹,我和弟弟会用自己的方式报答他们,感恩他们……”
在省第五监狱历史陈列馆的墙上,挂着缪保中的头像,下方展柜里,有一张戴巧玲、戴连根姐弟当年在缪保中追悼会上的合影。
缪媖、戴巧玲、戴连根三个人站在铜像前,深深鞠躬。
回忆起父亲的点滴,努力保持平静的缪媖还是没忍住泪水。
因为工作关系,缪保中平常日都住在单位,周末才能回家。所以,周末是缪媖和弟弟最开心的时光。每到周六,缪保中都会骑着自行车到幼儿园接缪媖,然后推着她往家走,一路听着她絮絮叨叨地讲幼儿园的事情。
有个场景,缪媖至今想来依然清晰温暖:每周一次,她和弟弟满怀期待地站在床沿,眼巴巴地看着父亲调好一杯蜂蜜,一人一口地喂给姐弟吃……
听缪媖讲起这些,戴巧玲、戴连根不停地抹着眼泪。
“缪叔叔,感谢你给了我们生命……”那天,戴家姐弟手捧鲜花来到了婺江边。
夕阳下,缪媖走过去,紧紧抱住了泪流满面的戴巧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