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城共同托举向善的力量 彭清林,跳桥救人一年来

时间:2024-06-19 09:23:27     来源:市公安局     访问次数:

6月12日一早,外卖小哥彭清林搭乘北上的高铁,准备到北京参加一场颁奖典礼。

随着高铁驶出站台,彭清林望着窗外闪过的风景,思绪也如一幅幅画在脑海中快速闪过。

“这么快一年了?”最近,记者跟彭清林提起他去年救人的“旧事”时,他有些意外,竟有人替他记着这个至少改变两个人命运的日子——

2023年6月13日下午,正在送跑腿订单的彭清林途经杭州西兴大桥(钱江三桥)时,遇到有女子落水。生死瞬间,他从12米多高的西兴大桥上一跃而下,救助落水女子。

彭清林跳桥救人的视频被路人拍摄并发到网上,很快就登顶全国热搜榜,他成了去年夏天全国热度最高的外卖小哥。(点此回看彭清林跳桥救人瞬间)

一年过去了,彭清林还是那个外卖小哥,但纷至沓来的荣誉、一座城市的褒奖也让他变得与众不同。在忙碌之余,他还为患病骑手家属募款、慰问孤寡老人,爱心和善意继续传递。他与这座城,互不辜负。

一年过去了,他会因为开放大学的网课学习而焦头烂额,也会因为队员跑单不规范而发飙。他爱拿自己开玩笑,也会对看不惯的行为义愤填膺。即便众多荣誉加身,他还是喜欢大家喊他“小哥彭清林”。

善意的传递

“彭清林,好久不见,过得还好吗?”

6月5日,在杭州滨江区西兴派出所门口,民警孟海波和彭清林重逢了——一年前,当彭清林跳桥勇救落水女子时,正是孟海波在钱塘江江堤边将他拉了上来。

彭清林这次前来,带着端午香囊、香牌、艾草花束和酸梅汤。他说,想在端午节前,向帮过他的民警、医治过他的医生,传递一份美好祝愿。

一年的时间,大家的生活都发生了不少变化。落水女子已结了婚,彭清林没有去喝喜酒但送上了新婚祝福。“不打扰了吧,都是普通人,各自安好吧。”他说。

除了继续送外卖,也发短视频、开直播、接受媒体采访、参加公益活动……时间被填得满满当当的彭清林,更多的是在思考自己可以为社会带来什么。

“很多事情都发生在一瞬间,所有的改变也都会在一瞬间发生。”这是彭清林最近在一本书中读到的一句话。他觉得这句话与自己的经历很像,去年跳桥救人是一瞬间的事,却成了他人生的转折点:一等治安荣誉奖章、见义勇为积极分子、“杭州好人”、亚运火炬手、浙江省道德模范、“杭州市公民爱心日活动爱心大使”、“最美浙江人·浙江骄傲”年度人物……荣誉纷至沓来,让彭清林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平凡小伙,成为走在路上都常常会被人喊的“英雄小哥”。

现在,每逢节假日,彭清林会跟着街道、社区工作人员去慰问孤寡老人,帮老人搞搞卫生、陪他们聊聊天。他总是会掏钱买些水果和营养品,一并带去。“杭州给我肯定和温暖,我也要传递一份。”他说,跟爷爷奶奶们在一起的感觉很好,虽然听不太懂老人们说的杭州话,但看着他们的笑容就觉得很暖。

今年5月初,彭清林在个人社交平台发布了一条消息:同样在杭州打拼的外卖骑手任卫星一家遇到了难事,他刚刚出生的儿子被诊断为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和治疗需要数十万元。

“我也是小哥,我能够体会他们的难处和艰辛。”彭清林希望能为任卫星一家做些事。

这条消息引起了不少杭州市民的关注,有人悄悄往孩子的住院账户里存了款,也有人给任卫星的支付宝里转了账。

5月14日上午,彭清林作为杭州市“公民爱心日”活动爱心大使,将3万元“公民爱心日”帮扶金打入任卫星儿子的住院账户,并送上了一些婴儿用品。当天,一位70多岁的杭州大爷从三里亭乘着公交车到医院,没有留下任何联系方式,捐了款便走,留下两个小哥在电梯门外红了眼眶。

“我们也想为杭州出一份力。”这是任卫星和妻子事后不停说的话。

“最美”的涟漪

“现在不管是参加活动还是日常生活中,经常有人认出我,表扬我,主动来合影。”彭清林知道这些真诚的掌声和赞扬,不仅是对他个人的褒奖,也是这座城市对真善美的赞美和认同。

十多年前,吴菊萍的奋勇一举,让“最美”这个热词在杭州发源。这些年,“美”的涟漪不断扩散,每当他人和社会需要之时,浙江总会出现“最美”的身影。

就在不久前,杭州临平一小区发生惊险一幕:

6月4日凌晨5时不到,该小区一栋楼突发大火,有业主被困在9楼阳台外侧,随时有坠楼危险。

生死之际,“最美邻居”挺身而出。有人不顾危险爬上了8楼阳台,探出半个身子尝试去救被困者。有人紧急“摇人”,临时拉起床单、被子充当“救援网”。最终,在“邻居救援队”的合力下,成功接住了因体力不支坠落的被困者。

事后,面对记者“是否也曾害怕”的提问,参与救援的邻居回答都很质朴,“压根没想这么多,救人最重要”“能帮肯定要帮”。

从“最美妈妈”“最美小哥”到“最美邻居”,他们的行动无不展示着人性中至真至纯的美。

“最美”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善良,是利他、利社会的行为举止。最美现象不仅仅产生于见义勇为,还在于日常点滴的温暖传递。感动全网的衢州“早餐奶奶”毛师花,生前一直为山区孩子能吃到一口热乎的健康早餐忙碌。在她出摊的27年里,5毛钱的早餐从未涨价,遇到家庭困难的学生,她更是不收一分钱。

11000元,是德清“拉煤老人”陆松芳省吃俭用,弯腰拉50万斤、18000多箱煤饼才有的辛苦钱,但他毫不犹豫全部捐给了汶川地震受灾群众。老人还设立“松芳助人为乐奖”,用于奖励那些具有爱心、热心公益事业的人士,让善行善举暖心接力。

每年冬天,宁波市慈善总会都会收到老朋友“顺其自然”的汇款。这是一份无言爱的约定,从1999年起,“顺其自然”坚持每年捐款,截至2023年累计金额已高达1577万元。

和“顺其自然”一样,从2015年到2024年,海盐“金粟缘人”也已累计向海盐县慈善总会捐款1000万元。这些年,善款已惠及969名困难学子、634个大病家庭、1588户困难家庭。

他们究竟是谁?至今无人了解。但越来越多的人成为“顺其自然”“金粟缘人”。

当善意互相传递,就形成一股暖流,带着爱与希望,感染更多的人。最美也从一个个“盆景”成长为一片片“风景”。

栽花的土壤

“浙江有层出不穷的善行义举,且各地自有特色,如果将之比作花,那么浙江就是百花齐放。”浙江省社科院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员张秀梅告诉记者。

百花齐放的背后,是阳光、土壤、空气的综合作用。张秀梅将其归结为“文化孕善”“现实育善”“政府促善”“舆论引善”。

浙江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历朝历代都强调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人之为善,百善而不足”。

浙江有较好的经济社会基础,发展相对均衡协调。经济繁荣,就能为各种社会事业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和保障,为善行义举提供必要的支持。

同时,浙江形成了一个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政策保障体系。以见义勇为为例,为消除挺身而出时的顾虑、扶危济困后的麻烦,浙江接连出台法律规范为见义勇为者保驾护航。

2000年,《浙江省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障条例》施行,之后,浙江又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见义勇为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见义勇为人员权益保障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建立困难见义勇为人员救助帮扶机制的实施意见》等,不断完善见义勇为奖励和保障措施,绝不让见义勇为者流血又流泪。

“浙江还非常注重褒奖机制,注重激发慈善的内在动力。”张秀梅说,比如省级层面有浙江慈善奖、“最美浙江人·浙江骄傲”、浙江道德模范等荣誉,影响力大,社会认可度、公信力高,“此外,浙江形成了一个以慈善联合总会为龙头的省、市、县、乡、村5级慈善网络,以及由此设立的慈善基金会,去发现和奖励身边的善行善举,形成鼓励慈善、奖励慈善的氛围。”

在龙游,“爱在人间”协会自发组织公益慈善,在助学、救急济困、助残、扶老敬老等活动中发挥着社团作用,传递正能量。

舆论方面,媒体的积极引导、百姓的口耳相传,营造了尊重英雄、崇尚正义的社会氛围,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公众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

良好的机制与环境让正能量不断传播和放大,形成善行善举的正反馈,激发“最美”潮涌的蓬勃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