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今年省、市两级相继发出“全员人才、全警主训”的动员令,海宁市局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聚焦人才成长全周期服务,广开育才、引才、聚才、识才、用才、护才之路,积极构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的良好局面,为加速打造长三角警务人才建设高地贡献海宁力量。
一、精准发力,吹响引才聚才“集结号”。一是深化人才双向挖潜。积极争取市相关部门支持,招录专业民警33人,健全多元招警模式,确保队伍结构更优。立足实战需求,突出“人岗薪”相适,制定警务辅助人员“年薪制”管理办法,充分激发辅警干事创业热情,持续推进“第二警队”建设。二是搭建人才聚势平台。依托潮警科创赋能中心、融媒体中心、执法办案管理中心,汇聚公安内外创新型人才,打造实战赋能矩阵,不断推进课题研究与成果转化。以大数据实战中心为着力点,组建数据合成战队,面向全警举办实战应用沙龙活动和科技兴警示范工程人才产品发布会,累计申请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软著13项。三是营造尊才敬才氛围。组织开展红船卫士先锋进校园宣讲,提前谋划开展“三位一体”招生政策解读,鼓励在校学生报考警校,投身公安队伍。举办警娃夏令营、主题警营开放日、学习讲堂等活动,发挥好先进事迹和暖心故事引领力量,广泛挖掘优秀人才事迹,持续深化警察公共关系建设。
二、多措并举,构建育才用才“大舞台”。一是抓好能力素质提升。围绕“政治领训”“全警普训”“警种专训”“实战特训”,制定出台《2024年全年全警月度训练计划》,压茬推进实战锻炼。建成以市局警务训练基地和基层所队“训练角”为载体的“1+N” 教学阵地,全方位开展教育培训。面向全市公安巡逻处突队伍开展5期轮训,持续提升专业能力。加强实习生定向培养,围绕专业特长,选派实习生赴对口岗位重点培育。二是实施工匠锻造行动。组建以全国优秀人民警察言海明、省级刑侦专家陈炬等领衔的工作室,充分发挥专业人才头雁引领效应。
支持鼓励民警参加各类资格证书与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近年来共有46人通过司法考试、3名辅警取得网络安全职业技能三级证书。突出优中选优,选拔精英人才参加省、市条线比武,1名民警荣获全省特警挑战赛单科第一。三是全面推进青蓝工程。实行警师·青警捆绑考核制度,全力营造“老带新、新促老”的互促互进氛围。实行新警动态轮岗实习机制,选派工作未满一年的青年民警至潮城巡警轮岗锻炼,持续提升青警应对复杂局面、做好群众工作的实践能力。围绕政治素质、专业水平、综合能力,举办潮城青年大比武活动,全方位挖掘优秀人才潜力,激励全警比学赶超、争先成才。
三、凝心聚力,营造爱才惜才“好生态”。一是健全正向激励机制。实体化运行“暖警办”,细化完善人才关心关爱措施,在年度干部选拔、职级晋升、表彰奖励等方面向优秀人才倾斜,为海宁市区无房的人才申请浙大人才公寓,并优先解决异地分居问题。用好转额选拔、层级晋升政策,拓展辅警职业发展空间。加强人才典型选树及宣传力度,持续打响海宁公安人才品牌,4名民(辅)警先后获评浙江省劳动模范、浙江省“金蓝领”、浙江省青年岗位能手等称号。二是完善人才培养机制。试行“靶向计划”,建立局党委班子联络跟踪培养制度,针对领军人才“一人一策”,全周期关心关爱人才,在跟踪培养、项目宣传、试点创建等方面给予最大支持。坚持“民警第一”理念,聚焦警力涵养、职级晋升、履职维权,全面实施依法履职免责和容错纠错机制,让民警安身、安心、安业,进一步激发队伍活力。持续做强国家级实训基地,携手浙江警察学院共建校局协同育人新机制。三是深化人才管理机制。成立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例会,研究会商海宁公安人才工作顶层设计及长远规划。坚持对人才使用过程的跟踪管理,建立健全优胜劣汰、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动态考评管理机制,发挥好人才管理考评的“指挥棒”作用。创新“三心”人岗匹配机制,推动退职干部在基础管控、服务发展等方面发挥作用,确保干部“退职不褪色、人人尽其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