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过后,江水湍急刺骨;七米堤坝,纵身一跃惊心动魄;生死二十分钟,与死神展开拉锯……两个月前的那个夜晚,孙杰在钱塘江畔纵身一跃,在“死神”手里救下了落水者的生命。
41岁的孙杰是土生土长的滨江人,也是浙大一院全省血液肿瘤精准诊疗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而两个多月前的纵身一跃,让他又多了一重“身份”——见义勇为英雄。
“称不上‘壮举’,只是做了应该做的”
刚领完奖,他被父亲催着捐款
“这称不上‘壮举’,我只是做了该做的事。”回忆起那个夜晚,孙杰的语气轻得像说一件寻常事。
“当晚回家,我没跟爱人提。在我看来,这实在平常。”几天后,爱人发来新闻链接,也只淡淡一句:“值得表扬,但千万注意安全。”
“我和女儿也没有过多探讨,有一天她在报纸上看到了这个事迹,还调侃我。”孙杰说,“我们从小教育她要乐于助人,在有能力的情况下要尽力帮一把,在她眼里,爸爸不过是做了该做的,换成别人,危难时也会站出来。”
父母知道时,先紧着问他身体。一听“啥事没有”,便没再多说。孙杰的父母年近七十,乐于奉献,一辈子在田里勤恳耕耘,心里却总装着旁人——亲戚邻里谁家有难处,他们从没二话,挽起袖子就去搭把手。
“小时候,父亲总给我讲历史故事,蔡永祥烈士的事迹,我到现在都记忆犹新。”孙杰说,父母这辈子没讲过什么大道理,却用日复一日的“帮一把”,把“见义勇为、挺身而出”的念头,悄悄种进了他心里。
前几天,孙杰将获得的杭州市二等功、见义勇为奖励金总计90000元,全部捐赠给了“浙江省见义勇为基金会”。
家人们都很支持捐赠的决定。授奖仪式和正式捐款隔了几天,孙杰的父亲看他没有动静,还“催着”孙杰去捐款。“父亲语重心长的对我说,‘我们够吃够用,这笔钱应该捐给更需要的人,你工作做出成绩,单位给你加工资才是实实在在的。’”
从“最美妈妈”到孙杰
滨江精神的传承与接力
“当时心里只想着救人,顾不得害怕。回想起来,才有点后脊梁发凉。”孙杰说,“暴雨过后的江水寒冷而湍急;从7米高处下落,冲击力可达体重的5倍;水里还要拖着比自己重上十几斤,已接近昏迷状态的落水者……可能一步没做好,后果都不堪设想。”
在孙杰看来,义无反顾地背后,是救人的本能。那又是什么铸就了这样“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豁得出来”的品格呢?
孙杰自小在滨江区长河街道的街巷里长大,骨子里浸透着这片土地的温润。这里的青砖黛瓦间,藏着比高楼更深厚的根脉——十多年前,“最美妈妈”吴菊萍徒手接住坠楼孩童的身影,恰如老辈人常说的“守望相助”,在市井烟火里活成了具象的模样。
“那会儿我二十出头,总听家里长辈讲‘邻里相扶是本分’,吴菊萍的事一出来,忽然懂了这老话的分量。”孙杰常说,祖辈传下的“耕读传家”,从不是埋在故纸堆里的教条。田间耕作要惜苗护芽,书房读书要明辨是非,落到实处,不就是见人难处伸手帮一把的热肠?
这些年,滨江的楼宇刺破云天,高新企业如雨后春笋,可街头巷尾的那声“搭把手”,还是带着老底子的温度。如果说,吴菊萍用双臂托举生命,是把“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古训托在了掌心;那么,“时代楷模”陈立群扎根苗乡,不正是将“经世致用”的书卷气,撒进了更广阔的天地?还有 “最美教师”来燕红远赴青海,恰如先辈负笈游学传经布道的身影;孙杰打小听着“晴耕雨读”的故事长大,知道这“接力棒”从来不是沉重的负担。就像祖辈在田埂上弯腰插秧,在油灯下批注典籍,一辈辈传下的从不是某个名号,而是刻在骨子里的信念——种善因、结善果,把日子过成暖人的模样。如今他接过这根棒,不过是循着老辈的脚印,把“见难就帮”活成了自家的家风延续。
跳江救人,是不想让一个生命逝去,不想让一个家庭破碎;从钱塘江畔纵身一跃的果敢,到将奖金悉数捐出的大爱无疆——孙杰身上那股“见难就上”的劲儿,从来不是偶然。这是老滨江人传下来的“家风”:不用刻意说教,却在柴米油盐里教会你“帮人就是帮己”;不必刻意标榜,却在关键时刻让你明白“该站出来时就不能退”。
如今,这股劲儿在滨江的街巷里、楼宇间继续生长。就像钱塘江的潮水,带着老底子的温度,推着一代又一代人,把“寻常善举”做成“人间大义”,让“一家之风”成了“一城之魂”。